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题目
论德宗不能用陆贽 宋 · 綦崇礼
 出处:全宋文卷三六五七、《北海集》卷二二
《唐书》:陆贽翰林,年尚少,以材幸。
天子尝以辈行呼而不名,在奉天朝夕进见。
虽外有宰相主大议,常居中参裁可否,时号「内相」。
尝为帝言:「今盗遍天下,宜痛自咎悔,以感人心」。
奉天所下诏书,虽武人悍卒,无不感动。
议者谓兴元戡难功,虽爪牙宣力,盖有助焉。
及辅政,所言皆剀拂帝短,恳到深切,帝不怿,乃贬忠州别驾
论曰:臣观自昔人主,当倾侧扰攘之中,屈己受言则易;
安平无事之日,虚心纳谏则难。
盖倾侧之时,危亡在前,祸乱已偪,苟有以解其忧而纾其急者,虽讦吾之短,暴吾之非,所不暇恤。
故德宗奉天之难,能于诏令之间以空言为助,而终赖其力。
奈何复国之后,姑息苟安,虽用为相,而言寖不行,追仇弃逐,终身不释。
本其猜忌刻薄,无君人之度故也。
以今观之,其不亡幸哉。
惟我仁祖,圣明齐圣,优于用人,而贤才辈出,如修立朝,孜孜以谏诤为心,跌而复起,视无愧。
学士,当至和嘉祐之际,中外安富,号称太平,而事有阙遗,言之不置。
春日帖子,盖宫禁门户间韨除祈祝之词,异时作者,不过颂德美而歌福禄,以奉至尊燕娱之私而已。
至修之词,乃中含规讽,冀以裨益于燕私之间,区区之中既无所不至,而仁祖识之,为之赏叹。
惟其宽仁大度,不以治安自佚,而虚心听纳,亦无所不至云尔。
回视德宗与之事,其圣愚明闇,与夫治乱之效,则又不辨可知也。
臣尝读修之词而窥其旨,有曰「阳进升君子,阴消退小人」,劝上以用威断也;
有曰「玉辇经年不游幸,上林花好莫争开」,戒上以节盘游也;
有曰「圣主本无声色惑,宫花不用妒新妆」,讽上以远女色也。
此类非一。
而于温成皇后閤,乃曰:「君王念旧怜遗族,常使无权保厥家」,则又有所谓焉。
是时温成薨,既追册以尊号,上念之不已。
其叔父尧佐本以科举进至三司使,且将用矣,公议未然;
御史中丞王举正留百官班于朝,力谏止之,遂不复用。
故修因是以申讽,而仁祖称叹之乃尔,则言有不从者乎?
君臣上下之间盖无所愧,彼德宗何足以与此!
校正陆贽奏议上进劄子1093年5月7日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八八二、《苏文忠公全集》卷三六、《陆宣公奏议》卷首、《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八四、《国朝诸臣奏议》卷六、《九朝编年备要》卷二三、《梁溪漫志》卷六、《记纂渊海》卷五○、《文章正宗续集》卷一九、《文献通考·经籍考》卷五九、《历代名臣奏议》卷七、《右编》卷六、《文编》卷一六、《文章辨体汇选》卷一七六、《文翰类选大成》卷一三○、《名世文宗》卷二七、《八代四六全书》卷六七、《四六法海》卷五、《奇赏斋古文汇编》卷一六三、《古今图书集成》文学典卷一五○、《宋元学案补遗》卷九九、《宋四六选》卷八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元祐八年五月七日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左朝奉郎、守礼部尚书苏轼吕希哲、吴安诗、丰稷、赵彦若、范祖禹、顾临劄子奏:臣等猥以空疏,备员讲读,圣明天纵,学问日新,臣等才有限而道无穷,心欲言而口不逮,以此自愧,莫知所为。
窃谓人臣之纳忠,譬如医者之用药,药虽进于医手,方多传于古人。
若已经效于世间,不必皆从于己出。
伏见唐宰相陆贽,才本王佐,学为帝师
论深切于事情,言不离于道德。
智如子房,而文则过;
辩如贾谊,而术不疏。
上以格君心之非,下以通天下之志。
三代已还,一人而已。
但其不幸,仕不遇时。
德宗以苛刻为能,而谏之以忠厚;
德宗以猜疑为术,而劝之以推诚。
德宗好用兵,而以消兵为先;
德宗好聚财,而以散财为急。
至于用人听言之法,治边驭将之方,罪己以收人心,改过以应天道,去小人以除民患,惜名器以待有功,如此之流,未易悉数,可谓进苦口之药石,针害身之膏肓。
使德宗尽用其言,则贞观可得而复。
臣等每退自西阁,即私相告言,以陛下圣明,必喜议论,但使圣贤之相契,即如臣主之同时。
冯唐论颇、牧之贤,则汉文为之太息;
魏相条晁、董之对,则孝宣以致中兴。
若陛下能自得师,莫若近取诸
夫六经三史、诸子百家,非无可观,皆足为治。
但圣言幽远,末学支离,譬如山海之崇深,难以一二而推择。
之论,开卷了然。
聚古今之精英,实治乱之龟鉴。
臣等欲取其奏议,稍加校正缮写进呈。
愿陛下置之坐隅,如见面;
反覆熟读,如与言。
必能发圣性之高明,成治功于岁月。
臣等不胜区区之意。
取进止。
陆贽奏论藩镇故事 南宋 · 洪咨夔
 出处:全宋文卷七○○七、《平斋集》卷二九
唐贞元中,宣武都知兵马使李万荣节度使刘士宁,上闻之,使问陆贽
上奏:「士宁见逐,虽是众情;
万荣总军,且非朝旨。
愿审之谨之」。
上复谓曰:「今议除一亲王充节度使,令万荣知留后」。
复上奏曰:「夫制置之安危由势,付授之济否由才。
势如器焉,唯在所置,置之夷地则平;
才如负焉,唯在所授,踰其力则踣。
为国之道,以义训人,将教事君,先令顺长。
若使倾夺之徒,便得代居其任,利之所在,人各有心,此源潜滋,祸必难救,非徒长乱之道,亦开谋逆之端」。
上不从,竟以万荣为留后。
臣闻名分者,天下之大闲,植之则治,隳之则乱。
唐自天宝以宴安兆衅,君失其尊。
肃宗复国,宜思挈皇纲于既坠,扶大分于寖隳。
乃就平卢军中察所欲立者授以旄节。
自此废置之权在军士而姑息之弊开。
代宗专事,姑息仅止羁縻,德宗加甚焉。
李万荣刘士宁而自总宣武陆贽以倾夺长乱为谏,曾莫之听。
夫姑息者,陵夷之本。
姑,且也;
息,止也。
苟图一时之静,急求目前之纾,而莫计其穷,是以强藩悍将败国事者不敢问,冒国禁者不敢讨。
屈情抑势,俯而就之,以顺适其意。
所求必从,所请必获,倨傲偃蹇,莫知禀承。
始则节度不知有朝廷,久则将校不知有节度,更相睥睨,见便则夺。
犯上者必好乱,德宗亦安能禁万荣之自为留后乎?
然使当时君德修明,朝纲振肃,不以猜忌疏臣下,不以聚歛苦民生,禁兵非市井之富儿,军政非宫庭之嬖倖,以至在列皆陆贽而非卢杞,皆李泌而非张延赏,则朝廷之势重于九鼎,藩镇安得而轻视之?
藩镇之敢于干名犯分,朝廷轻故也。
自昔安有朝廷轻于上,廉倾级圮,而能措大器于安者哉?
陆贽 明 · 江源
七言律诗 押阳韵
兴元天子甚仓皇,内相殷勤佐庙堂。
仁义百篇唐孟子,文章千古汉贤良。
忠州白骨神灵护,信史芳名日月光。
早识卢裴真小辈,先生归去卧沧浪
陆贽擢第还苏州 唐 · 钱起
五言律诗 押庚韵
引用典故:华亭
乡路归何早,云间擅名
思亲卢橘熟,带雨客帆轻。
夜火临津驿,晨钟隔浦城
华亭仙羽,计日再飞鸣。
方万里敬舆陈孝先龚圣予胡穆仲相继沦没令人感怆 宋末元初 · 仇远
五言律诗 押尤韵
诸老俱尘土,令予双泪流。
几年能再见,一气故应休。
江左衣冠尽,人间翰墨留。
空山茅屋底,野史属谁修。
陆贽 北宋 · 苏辙
 出处:全宋文卷二○八三、《栾城后集》卷一一
昔吾先君博观古今议论,而以陆贽为贤。
吾幼而读其书,其贤比汉贾谊,而详练过之。
始以从官事唐德宗,老而为宰相,从之出奔,而与之反国,弥缝其阙,而济其危亡。
比其老也,功业定矣,而卒毙于裴延龄之手,其故何也?
孔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常,不可以作巫医』。
善人不常其德,或承之羞」。
以有常之德,而事德宗之无常;
以巫医之明,而治无常之疾,是以承其羞耳。
帝即位之初,好名而贪功。
河朔三叛,父子相袭三十年矣。
帝将以天下之力胜之,田悦惊疑而起,朱滔、王武俊和之,帝使马燧、李抱真、李芃三将往迎其锋,胜负之势未决也。
帝急于成功,复使李晟出禁卫之兵,李怀光举朔方之众,五将萃于魏郊,而淮西李希烈乘间而起。
兵连祸结,常赋所不能赡,于是为之抽贯算间架、贷商贾,空内以事外,关中已乱,而帝不知也。
曰:「今两河、淮西为祸乱之首者,独四五凶人而已,臣料其间必有旁遭诖误、内畜危疑而计不能止者,未必皆处心积虑果于僭逆也,而况胁从之党乎?
陛下若能招怀以礼,悔祸以诚,使来者必安,安者必久,人知获免,则谁愿复为恶者?
纵有野心难驯,臣知从化者必过半矣」!
帝犹意西师可以必克,忽其言不用。
未几,而泾原畔卒之变起,仓皇避寇,半年而归,帝亦老而厌兵矣。
于是行一切之政,专以姑息涵养藩镇。
节度使死,将佐之得士心者,皆就命留后,虽以篡夺请命者亦如之。
宣武刘士宁以暴慢失众,其将李万荣因其出畋,闭门逐之。
帝将命以其位,曰:「如士宁之恶,万荣弃而违之可也,讨而逐之可也,惟伺隙而纂取其位则不可。
何者?
方镇之臣,事多专制,欲加之罪,谁无词者?
若使倾夺之徒,辄得其处,则四方诸将,无复安者矣。
万荣构乱之日,诸郡守将固非其同谋也,一城士众亦未必皆其党也。
方成败逆顺之势交战于中,其肯捐躯与之同恶乎?
今若选命贤将,降诏军中,奖万荣抚定之功,别加宠仕;
褒将士辑睦之义,例赐恩赏。
使众知保安,则谁肯复助其乱?
万荣纵欲跋扈,势亦无所至矣」。
帝方茍安无事,竟亦不许。
由此观之,帝常持无常之心,故前勇而后怯;
常持有常之心,故勇怯各得其当。
然其君臣之间,异同至此,虽欲上下相保,不可得矣。
会昌中卢龙诸将连害帅臣,最后张绛杀陈行泰。
宰相李德裕以为河朔请帅,皆报下太速,故军得以安。
若稍缓之,必且有变。
既而回鹘乌介可汗天德塞,军使张仲武请以本军击之,德裕问知仲武可用,言之武宗,举以为帅。
张绛既为其下所杀,而仲武遂以功名终。
德裕之谋,则之故智也。
然帝之出也,以陈京、赵赞,而之逐也,以程异、裴延龄
其祸皆出于聚歛之臣,之贤非不知也。
帝归自兴元因事言曰:「齐桓公自入齐,伯业既成,而管仲不忘在莒为戒。
卫献公自齐还卫,诸大夫逆诸境者,执其手而与之言;
逆于门者,颔之而已。
戒心之易忘,而骄心之易,齐、卫之君,陛下之蓍龟也」。
言虽切,而帝终不改。
吾以为使反国,而为鸱夷子皮浮舟而去,则其君臣之间,超然无后患,然后可以言智矣哉!
驿中望山戏赠渭南陆贽主簿 中唐 · 卢纶
七言绝句 押东韵
官微多惧事多同,拙性偏无主驿功。
山在门前登不得,鬓毛衰尽路(一作落)尘中。
皇太子陆贽奏议终篇推赏官吏诏淳熙十三年五月十四日 南宋 · 宋孝宗
 出处:全宋文卷五二七三、《宋会要辑稿》职官七之四一(第三册第二五五五页)
皇太子读《陆贽奏议》终篇,詹事谕德侍读侍讲左右春坊及指使、使臣等各特转一官资,内碍止法人依条回授,白身人候有名目日,特作转官资收使。
唐赠兵部尚书宣公陆贽翰苑集序 中唐 · 权德舆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九十三
尝读贾谊书。观其经制人文。
铺陈帝业。术亦至矣。
待之宣室。恨得后时。
遇亦深矣。然竟不能达四聪而尽其善。
排偫议而试厥谋。道之难行。
亦已久矣。东阳绛灌。
何代无之。噫。
一薰一莸。善齐不能同其器。
方凿圆枘。良工无以措巧心。
所以治世少而乱日多。大雅衰而正声寝。
汉道未融。既失之于贾傅
吾唐不幸。复摈弃于陆公
公讳字敬舆
吴郡苏人。溧阳侃之子。
年十八登进士第。应博学宏辞科
郑县。非其好也。
省母归寿春。刺史张镒
有名于时。一获晤言。
大加赏识。暨别。
泉货数万为赆。曰。
愿以此奉太夫人一日之膳。公悉辞之。
新茶一串而已。是岁以书判拔萃调渭南主簿
御史府以监察换之。德宗皇帝春宫时知名。
召对翰林。即日为学士
祠部员外考功郎中朱泚之乱。
从幸奉天。时车驾播迁。
诏书旁午。公洒翰即成。
不复起草。初若不经思虑。
及成而奏。无不曲尽事情。
中于机会。仓卒填委。
同职者无不拱手叹伏。不能复有所助。
尝从容奏曰。此时诏书。
陛下宜痛自引过。以感人心。
昔禹汤以罪已勃兴。楚昭以善言复国。
陛下诚能不吝改过。以言谢天下。
俾臣草辞无讳。庶几偫盗革心。
上从之。故行在诏书始下。
虽武人悍卒。无不挥涕激发。
议者以德宗克平寇乱。不惟神武之功。
爪牙宣力。盖亦资文德腹心之助焉。
及还京师。李抱贞来朝。
奏曰。陛下在山南时。
山东士卒闻书诏之辞。无不感泣。
思奋臣节。时臣知贼不足平也。
公自行在带本职。拜谏议大夫中书舍人
精敏小心。未尝有过。
艰难扈从。行在辄随。
启沃谟猷。特所亲信。
有时宴语。不以公卿指名。
但呼陆九而已。初幸梁洋。
栈道危狭。从官前后相失。
上夜次山馆。召公不至。
泫然号于禁旅曰。得陆贽者赏千金。
顷之公至。太子亲王皆贺。
初公既职内署。母韦氏尚在吴中
上遣中使迎至京师。道路置驿。
文士荣之。丁韦夫人忧去职。
持丧于洛。遣人护溧阳之柩。
祔于河南。上遣中使监护其事。
四方赙遗数百万。公一无所取。
素与蜀帅韦南康布衣友善。韦令每月置遗。
公奏而受之。服阕复内职
权知兵部侍郎觐见之日。
天子为之兴。改容叙吊。
优礼如此。内外属望。
日夕俟其辅政。为窦参忌嫉。
故缓之。真拜兵部侍郎
知贡举。得人之盛。
公议称之。贞元八年中书侍郎平章事
公以少年入侍内殿。特蒙知遇。
不可与众浮沈。苟且自爱。
事有不可。必诤之。
上察物太精。躬临庶政。
失其大体。动与公违。
奸谀从而閒之。屡至不悦。
亲友或规之。公曰。
吾上不负天子。下不负吾所学。
不恤其他。公精于吏事。
斟酌剖决。不爽锱铢。
其经纶制度。具在德宗实录。
窦参刘士宁之赂。为李巽所发。
得罪左迁。横议者以公与参素不协。
归罢相之议于公。户部侍郎判度支裴延龄奸回得幸。
害时蠹政。物议莫敢指言。
公独以身当之。屡言不可。
翰林学士吴通元忌公先达。每切中伤。
阴结延龄。互言公短。
宰相赵憬。公之引拔。
升为同列。以公排邪守正。
心复异之。偫邪沮谋。
直道不胜。十年退公为宾客
罢政事。明年夏旱。
刍粮不给。军校诉于上。
延龄奏曰。此皆陆贽辈怨望。
鼓扇军人也。贬公忠州别驾
上怒不可测。赖阳城张万福救之获免。
蜀帅韦令抗表请以代已。岁赂资粮。
公在南宾。闭门却埽。
郡人希识其面。复避谤不著书。
唯考校医方。撰集验方五十卷行于世。
江峡十稔。永贞初
郑馀庆阳城同徵还。公已薨殁。
时年五十二。公之秉笔内署也。
搉古扬今。雄文藻思。
敷之为文诰。伸之为典谟。
俾僄狡向风。懦夫增气。
则有制诰集一十卷。览公之作。
则知公之为文也。润色之馀。
论思献纳。军国利害。
巨细必陈。则有奏草七卷。
览公之奏。则知公之为臣也。
其在相位也。推贤与能。
举直错枉。将斡璿衡而揭日月。
清氛沴而平泰阶。敷其道也。
伊说争衡。考其文也。
与典谟接轸。则有中书奏议七卷。
览公之奏议。则知公之事君也。
古人以士之遇也。其要有四焉。
才位时命也。仲尼有才而无位。
其道不行。贾生有时而无命。
终于一恸。唯公才不谓不长。
位不谓不达。逢时而不尽其道。
非命欤。裴氏之子。
焉能使公不遇哉。者又以房魏姚宋。
逢时遇主。克致清平
陆君亦获幸时君。而不能与房魏争烈。
盖道未至也。应之曰。
道虽自我。宏之在人。
蜚蝗竟天。农稷不能善稼。
奔车覆辙。孔孟亦废规行。
若使四君与公。易时而相。
则一否一臧。未可知也。
而致君不及贞观开元者。盖时不幸也。
岂公不幸哉。以为其道未至。
不亦诬乎。公之文集有诗文赋。
集表状为别集十五卷。其关于时政。
昭昭然与金石不朽者。惟制诰奏议乎。
虽已流行。多谬编次。
今以类相从。冠于编首。
兼略书其官氏景行。以为序引。
俾后之君子。览公制作。
效之为文为臣事君之道。不其伟欤。
陆贽 北宋 · 孔武仲
 出处:全宋文卷二一九二、《宗伯集》卷一四
三代而上,士之名于世者,德行皆副于其言。
三代而下,世所共指为豪俊魁杰之人者,亦相望而出,然而能言者恒多,而能行其言者恒少。
故夫端居穷巷之间,环坐而论唐虞周孔之道,慨然自信,以为死生祸福,无足震动其心。
当利害,履荣辱,事变之所激,情伪之所牵,其能与平生之所学不相为胡越者,鲜矣。
非自信不笃,而知之不明故欤?
夫三代之后,习俗日益入于狭陋,以日益狭陋之俗,而临之以自信不笃之人,此所以上下相趋,日入于弊,而不自知其故也。
陆贽学艺闳博,通于古今。
遭遇德宗,言听计合,遂由翰林以登宰相
方其忠义之激,不顾身之安危,以与天子争是非,期必得而后止。
兹固天下之辩士,一世之俊臣也。
然卒不称贤相者,岂其才之不足欤?
盖其行不能充其言耳。
之见用,感天子殊遇,事有不可,极陈无隐。
或规其太过者,不从,曰:「上不负天子,下不负所学,吾不知其他」。
大哉斯言!
虽古君子所以自任者,不能过也。
之所学者,岂非所谓唐虞周孔之道?
彼数圣人之所以发于文章,化诲后世者,不徒治其外,而又将修其内也。
夫平好恶,节喜怒,徇公义,而忘爱憎者,皆治内之具也。
《书》曰:「无有作好,遵王之道。
无有作恶,遵王之路」。
《传》曰:「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荀卿亦曰:「怒不过夺,喜不过予,法胜私也」。
是道也,近之临一家,小之长百里,不可一朝而去也。
接乡邻之密,御僮仆之贱,不可一言异也。
身为天下之相,施赏罚生杀于四方者乎?
之为相,则异于此。
史称与吴氏兄弟争宠,天下丑之;
于公异有隙,及执政,发其旧恶,而摈之田里,人皆短之不能容。
呜呼!
亦当世之贤人,何其治于内者不工也?
使之学未尝及此,是不求其本而驰骋于其末,非善学也。
使之学尝及此矣,而操行之际无以应之,是又不得无罪也,安得曰不负所学哉?
此余所谓行不能充其言也。
之能,而其失如此,庸庸中才,而涉乱世之末流者乎?
此余所谓三代以来,士之能言者多,而能行其言者少矣。
盖德宗之用,始信而终疑之,以至疏斥,天下皆惜其才之不尽。
予独评之,以为德宗之猜暴,而辅之以之褊急,就使臣主相说,至于终身而不离,适足以眩疑四方,增寇长敌,而不足以安天下也。
窦参之死,天下归过于
虽其事状不白,然纷纭之议,遂至于此,亦之所为有以取之也。
其后忠州李吉甫事之甚厚,独疑惧。
夫以一吉甫不能料之,则其胸中盖亦浅矣,安足以任天下之重乎?
故夫居大位者,非才之难能,惟器识之难有也。
器之不闳,识之不远,虽有天下之奇才,犹驾轻车驰骏马而趋险隘之道,徒足以速其倾覆耳,而欲任重致远,岂不难哉!
此古人所以称宰相自有体也。
陆贽不负所学论 南宋 · 杨万里
 出处:全宋文卷五三三四、《诚斋集》卷九○
论曰:君子之学问也真,故君子之名节也全。
士大夫所以名毁而节丧者,世以为所行负所学,非也。
其学非真学也。
其学果真学也,则终身之名节已定于平日之学问矣。
得之真何所失于伪?
定于初何所负于终?
陆宣公自谓不负于所学,其果不负所学耶?
曰不负云者,公之谦辞云耳。
学之真,故其名节不待守而全。
守且不待也,又何负不负之足为公道哉?
曰不负云者,公之谦辞云尔。
天下有伪学而无真儒,以伪学而废真儒,则惑矣。
昔有学《论语》而败于佞,此张禹氏之贱儒也。
学儒而败于贪,此张涉氏之贱儒也。
学《春秋》而败于奸,此公孙氏之贱儒也。
自吾儒之有三子也,而吾道或几乎废矣。
世主见一儒者,则必逆疑其人,世儒见世主之疑,则又曲为之地。
是二人者,皆过也。
夫何故逆疑其人者?
曰是其容之颀然,是其言之凛然,观听焉而已矣。
用之且将为佞为贪为奸,固无用于学也。
曲为之地者曰:「彼三子者过不在学也,过在变其学而不守也」。
嗟乎,前之说行则天下无可用之儒,后之说行则天下有可变之学。
以学为无用,学之有用者犹在也;
以学为可变,学果无用矣。
天下有无用之学,有有用之学。
训诂者,无用之学也,学之伪也;
名节者,有用之学也,学之真也。
三子者假训诂以售奸邪,非伪而何?
又焉用曲为之地而谓其负所学哉?
有真学则无负,无不负矣。
世主之与世儒固未见孔颜之学也,亦尝见陆宣公之学乎?
下罪己之诏以回天下之心,说者以此为公之不负所学也;
西平之任以复天下之业,说者以此为公之不负所学也。
不知夫此公之计也,非学也;
此公之功也,非学也。
萧复以扶君子,天子有不拔之疑,解之者公也。
裴延龄以沮小人,天子有不测之威,犯之者公也。
著医书以易怨诗,天下有不堪之穷,安之者公也。
解天子之疑者难也,未若犯天子之威者难也;
犯天子之威者难也,未若安天下之穷者难也。
举天下之至难,而皆公之所至易。
公儒者也,立朝何其勇也,公勇者也,去国何其安也,学之力也。
公之身与学为出处,学之力与公为终始,又何负不负之足云哉!
不负之说,吾是以知公之谦也。
嗟乎,国患无真儒耳,士患无真学尔,洙泗之学,陋巷之学,浴沂之学,退自齐梁之学。
用之则举天下而措诸尧舜,世俗以为儒者之夸也;
不用则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世俗以为儒者之倨也。
至于为汉之三子者,世俗则以为贤也。
世俗之所贤者,固误人之国也,世俗之所谓夸与倨者,未易得也。
孔颜则不复生矣,得陆宣公而用之,其国之安危治乱何如哉?
陆宣公之存也,小人不以为夸与倨者寡矣。
嗟夫!
夸与倨者未易得也。
谨论。
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问陆贽作) 唐 · 穆质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二十四
问。
皇帝若曰。
盖闻上古有道之君。
垂拱无为。
以临四海。
不理而人化。
不劳而事成。
星辰轨道。
风雨时若。
邈乎其不可继。
何施而臻此欤。
三代以来。
制作滋广。
异文质之变。
明利害之乡。
威之以刑。
道之以礼。
敦其俗而弥薄。
防其人而益媮。
岂浇淳必系于时耶。
何圣贤閒生而莫之振也。
朕祗膺累圣之业。
猥居兆人之上。
虔恭刻励。
如恐坠失。
忧济庶务。
夕惕晨兴。
永惟前王之典谟。
是宪是则。
大禹以崇俭。
高宗以求贤。
夏启之征。
作周文之伐。
旌孝悌。
举直言。
养高年。
敦本业。
平均徭赋。
黜陟幽明。
励精孜孜。
勤亦至矣。
然而浮靡不革。
理化不行。
暴乱不惩。
奸犯不息。
五教犹郁。
七臣未臻。
乡党废尚齿之仪。
烝黎无安土之志。
赋入日减而私室愈贫。
廉察日增而吏道愈滥。
意者朕不明欤。
势不可欤。
何古今之事同。
而得失之效异也。
思欲刬革前弊。
创立新规。
施之于事而易从。
考之于文而有据。
备陈本末。
将举而行。
无或惮烦。
略于条对。
自顷阴阳舛候。
祲沴荐兴。
仍岁旱蝗。
稼穑不稔。
上天作孽。
必有由然。
屡为凶灾。
其咎安在。
传曰。
时之不乂。
厥罚恒旸。
又曰。
尧汤水旱。
数之常也。
二者相反。
其谁云从。
今人靡盖藏。
国无廪积。
朕屡延卿士。
询访谟猷。
至乃减冗食之徒。
罢不急之务。
既闻嘉话。
亦已遵行。
而停废之馀。
所费尚广。
欲转输于江徼。
则远不及期。
将搜关中
则扰而无获。
节军食则功臣怀怨。
吏员则多士靡归。
中心浩然。
罔知攸济。
子大夫蕴蓄才器。
通明古今。
副我虚求。
森然就列。
匡朕之寡昧。
拯时之艰灾。
毕志直书。
无有所隐。
对。
臣闻帝王之理殊涂。
而谏诤之道一致。
五谏之要同归。
而直谏之用为急。
今朝廷之不闻直声久矣。
伏惟陛下采唐尧师锡之义。
降禹汤罪已之词。
详延直臣。
博求失政。
自近古以来。
忧劳思理。
未有如此其至者。
且何患乎不得为尧舜而已。
若欲陛下之德。
与天比崇。
欲陛下之名。
与天无极。
斯乃天之意也。
臣之志也。
不然者。
臣当退从作者七人之八耳。
孰为来哉。
制策曰。
上古有道之君。
垂拱无为。
以临四海。
不理而人化。
不劳而事成。
星辰轨道。
风雨时若。
邈乎其不可继。
何施而臻此欤。
三代以来。
制作滋广。
异文质之辨。
明利害之乡。
威之以刑。
道之以礼。
敦其俗而弥薄。
防其人而益媮。
岂浇淳必系于时耶。
将圣贤閒生而莫之振也。
臣闻三皇以道化。
五帝以德化
故曰修已以安百姓。
垂衣而化天下。
天何言哉。
帝何力哉。
无为而已。
遂性而已。
至道既往。
至德寖衰。
而三代之主。
先之以礼义。
故有法度之制。
质文之变。
高其堤防。
崇其刑辟。
不臻大化。
迄可小康。
上古之君。
三代之主。
教道既异。
劳逸自殊。
则知理之盛衰。
皆德所致。
效在德有优劣。
非时有浇淳。
继三代者。
其降杀可知矣。
制策曰。
朕祗膺累圣之业。
猥居兆人之上。
虔恭刻厉。
如恐坠失。
忧济庶务。
夕惕晨兴。
臣闻舜禹日兢。
汤武日业。
皆前代帝王之所以为理。
忧勤之至也。
臣窃闻陛下忧劳大道。
勤绩庶务。
无大无小。
必躬必亲。
靡不关心。
靡不经手。
勤亦至矣。
忧亦至矣。
然神太用则竭。
形太劳则弊。
古人云。
人生处代。
白驹过隙耳。
何忽自若如此。
又陛下一则罪已。
二则罪已。
若然者。
复何用宰相乎。
何用有司乎。
制策曰。
永惟前王之典谟。
是宪是则。
大禹以崇俭。
高宗以求贤。
夏启之征。
作周文之伐。
旌孝弟。
举直言。
养高年。
敦本业。
均平徭赋。
黜陟幽明。
厉精孜孜。
勤亦至矣。
然而浮靡不革。
理化不行。
暴乱不惩。
奸犯不息。
五教犹郁。
七臣未臻。
乡党废尚齿之仪。
蒸黎无安土之志。
赋入日减而私室愈贫。
廉察日增而吏道愈滥。
意者朕不明欤。
势不可欤。
何古今之事同。
而得失之效异也。
思欲刬革前弊。
创立新规。
施之于事而易从。
考之于文而有据。
备陈本末。
将举而行。
臣闻事不师古。
以克永世
匪说攸闻。
陛下追惟前王之典谟。
是稽古之道也。
然陛下师古为理也。
欲何为乎。
为皇乎。
为帝乎。
为王乎。
驱天下之人。
欲令归忠耶。
归敬耶。
归文耶。
汉文帝以清净为宗。
近称刑措。
汉宣帝以刑名律下。
亦谓中兴。
自古以来。
未有不举纲而目正。
澄源而流清者矣。
此亦陛下熟闻之矣。
是宪是则之宜。
更申明之。
使在下者有所趋也。
臣闻大禹称三王首者。
以其卑宫室。
菲饮食。
裕人克已。
俭之至也。
其道堙没。
不嗣久矣。
惟陛下独能师而行之。
苟纶言之可复。
则天下之可化。
所谓其身正。
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者也。
臣闻自古求贤。
各以类至。
三皇师其臣。
五帝友其臣。
三王臣其臣。
取其师之礼。
黜位而朝之。
取其友之礼。
以身先焉。
取大臣之礼。
以皮币先焉。
陛下欲为皇。
则行事师之礼。
欲为
则行取友之礼。
欲为王。
则行取臣之礼。
自昔哲王。
则有感梦而行。
傅岩惟肖。
则有协卜而出。
渭滨亲载。
则有卑辞以厚礼。
汤命五返于处士
则有可就不可屈。
备独三顾于草庐。
此皆陛下备闻之矣。
臣窃见国家取贤之道。
其礼部吏部
失之远矣。
则制策之举。
最为高科。
以臣言之。
不得无弊。
且陛下弓旌不出。
元纁深藏。
无聘问之先。
有投刺自媒者。
无软轮之礼。
有蹑蹻而来者。
支离于京阙。
会计于有司。
又广张节文。
妄设条格。
禁禦约束。
邻诸盗贼。
防贤之意。
甚于防奸。
崎岖困辱。
旷日永久。
然则一睹天颜。
一承圣问。
臣恐皇王佐略。
不可由此而致也。
今之所得者。
乃臣辈琐琐者耳。
彊名曰贤。
贤者固如是耶。
厚颜包羞。
臣窃自笑。
高宗求贤之意。
似或不然。
此乃国家最弊之务。
伏惟陛下加恩。
重而慎之。
陛下文可经天地。
武可定祸乱。
我武载张。
则河壖亡命之寇。
既以指朝自灭。
文载修。
则淮濒逋逃之丑。
可以不日自来。
道冠古今。
功格上下。
夏启周发。
曾何足云。
陛下旌孝弟。
而孝弟未能化人。
旌之未得其实也。
举直言。
而直言未得上达。
举之不得其人也。
养高年。
则废礼已久。
未有闻焉。
敦本业。
则失农者多。
鲜有劝者。
平均徭税。
而怨嗟日生。
奸赃之吏未去也。
黜陟幽明。
而善恶同贯。
考课之法未精也。
陛下师从俭之遗训。
则浮靡何患不革。
前王之典谟必用。
理化何患不行。
行则暴乱惩。
奸犯息。
然后礼义可浃。
而五教自宣矣。
七臣者。
岂非孝经所谓天子有诤臣七人乎。
今朝廷列官致位。
有以谏为名者。
左右前后。
拾遗补阙。
其数甚众。
不止七人。
使陛下有未臻之叹。
其过将有所归矣。
以陛下养高年之礼著于上。
则乡党不废尚齿之仪。
均徭之法行于吏。
则蒸黎有安土之志。
安土则乐业。
乐业则务本。
务本则兴农。
兴农则家给。
家给则赋不减而人不贫矣。
吏道愈滥者。
吏不精也。
臣窃见吏部
课最者遗其实。
以资历为优。
试材者失其本。
以书判为上。
加以检验滋章。
牍繁揉。
瞆眊淹滞。
吏缘为奸。
事壅于上。
权移于下。
胥徒末品。
得擅官府。
所以财贿公行。
不殊市道。
量职求直。
价若平准
然古则为官择人。
今则为财择官。
反古害今。
其弊如是。
又有通经之目。
试文之科。
不同归于吏部
选之至于此。
廉察日增。
固不及也。
若刬革前弊。
明诏固当疾行。
创立新规。
微臣以为不可。
烈祖之宪章未改。
前王之法度粲然。
德輶如毛。
在克已而已。
何必改作。
然后成功。
因人之欲。
顺天之时
则易从。
行古之道。
得理之中。
则有据。
制策曰。
自顷阴阳舛候。
祲沴荐兴。
仍岁旱蝗。
稼穑不稔。
上天作孽。
必有由然。
屡为凶灾。
其咎安在。
传曰。
时之不乂。
厥罚恒旸。
又曰。
尧汤水旱。
岁之常也。
二者相反。
其谁云从。
人靡盖藏。
国无廪积。
朕屡延卿士。
访谋猷。
至乃减冗食之徒。
罢不急之务。
既闻嘉话。
亦已遵行。
而停废之馀。
所费犹广。
欲转输于江徼。
则远不及期。
将搜关中
则扰而无获。
节军食则功臣怀怨。
吏员则多士靡归。
中心浩然。
罔知攸济。
臣闻旱蝗者。
稽诸洪范。
为言不乂之罚也。
言之不乂。
令之不信也。
言者西方金也。
金失其性。
为木所伤。
木东方少阳。
云阳腾。
所以为旱。
阳既亢极。
气又嚣蒸。
是则介虫为孽。
螽斯为害。
臣见比年旱魃为害已甚矣。
则洪范之徵亦明矣。
无乃陛下诏令不信乎。
抑又闻军旅之后。
必有凶年。
其握兵者。
不本乎仁义。
贪于残戮。
人用愁苦。
怨气积下。
以伤阴阳之和也。
则国家兵先于河北
河北旱蝗随之。
次及河南
河南旱蝗亦随之。
次及关中
关中又蝗旱。
旱既仍岁。
蝗亦比年。
无乃陛下用兵者不详其道也。
臣谨稽古典。
参于历代。
禳除异术。
祈祷多门。
至若贬食省用。
稼穑圭璧。
求邪于幻术。
觊福于释流。
土龙矫首于通衢。
偫巫分袖而鼓舞。
此又从人之欲也。
至若两汉旧仪。
三公当免。
卜式著议。
宏羊可烹。
此又一时之事也。
然俱非救旱之本。
去灾之道。
则有一郡一邑。
一宰一牧。
勤恤人隐。
精达神明。
或以身禳。
或以心祷。
蝗且出境。
旱不为灾。
牧宰之微。
尚或臻此。
况陛下尊为天子。
德为圣人。
神动而天从。
气使而时变。
至诚所感。
何往不通。
臣伏见陛下去年八月二日所下德音。
避正殿而不居。
损常膳而不御。
议狱缓死。
掩骼埋胔。
诏文始书。
害气将究。
诏书始下。
和气自生。
故不旬朝之閒。
凶渠歼殄。
兵革偃息。
甘雨荐降。
氛灾自销。
天之监人也。
明矣速矣。
然则陛下之德。
有以动天。
天且不违。
况于鬼神乎。
若尧汤之灾。
阴阳之数。
此则先儒之言略矣。
小臣不敢传疑。
惟洪范之徵信也。
谨而言之。
陛下鉴之可也。
臣闻尧之水。
汤之旱。
而国无捐瘠者。
蓄积多而备先具也。
今国家或时不雨。
一岁不登。
尧汤比之悬矣。
人至困竭。
国为空虚者。
备之不早。
顷所以赋敛无极。
怨讟日盈。
权须诡求。
朝令夕具。
岂不以兵食乎。
今蒲同劳师既还。
关辅生人才息。
不急军食。
不烦军须。
则搜关中
重扰未可。
转输江徼。
虽远可期。
关兵食以廪储。
虽节食犹虑费用者多。
功臣何因而怀怨。
择贤才以实官。
虽省员犹虑旷职者众。
则多士何忧而靡归。
臣闻方内之理乱。
君上之所执。
上有所执。
则下有所守。
臣窃观国理。
似或不然。
无可久之图。
无常备之制。
用无本末。
举无条纲。
任运而行。
应急而化。
若虚舟之触。
用济江河。
如乱丝之棼。
望成纶綍。
所以遇运则福至。
遇厄则祸生。
遇岁恶则劳。
遇岁丰则逸。
坐迎天命。
不关人谋。
圣心浩然。
罔知攸济者。
乃彝伦不叙之故。
制策曰。
子大夫蕴蓄才器。
通明古今。
副我虚求。
森然就列。
匡朕之寡昧。
拯时之艰灾。
毕志直书。
无有所隐。
此乃陛下厚礼众君子之意。
微臣曷足以当之。
若臣者。
生为唐人。
马牛之齿。
甫以壮矣。
道不得行。
身不得遂。
陋矣贱矣。
与蝼蚁何异。
然诗书天人之际。
皇王经纬之道。
三坟六经。
九流百氏。
前人沿革之要。
历代兴亡所由。
既尝经之于心。
颇亦备之于学。
虽未之究。
可略而言。
至若时政之损益。
任贤之得失。
刑辟之有轻有重。
生人之或利或病。
臣又耳或有所妄闻。
身远与寡。
莫为之先。
且无因至陛下言之尔。
皇天后土。
宗庙社稷。
实宜知臣之心。
每用愤发悃款。
隐忧愊臆。
激于肝血。
藏于骨髓。
思有以一陈之久矣。
蒙陛下开天地之德。
降雷雨之施。
深诏执事
旁延郡国。
俾有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举。
臣也幸。
苟有志。
人乃举之。
此亦上天降祐皇唐。
使陛下锡臣此便。
得有路索言之于上也。
若贤与良。
则臣岂敢。
惟谏与直
或有可观。
言不直。
谏不极。
是微臣不忠之罪。
孤陛下虚听之德也。
至如忌讳挟诛。
诽谤附律。
脯醢淫戮。
鼎镬滥刑。
此乃昏主暴君亡国之具。
亦陛下之所明知。
故臣不复有虞于圣朝耳。
是故竭虑极愚。
指陈其切。
是耶纳而行之。
非也容而宥之。
所谓言之无罪。
闻之者足以戒也。
谨对。
陆贽 宋末元初 · 宋无
七言绝句 押灰韵
诏下山东感泣来(「山东」原作「东山」,按此句用旧唐书陆贽传「〖〗从容奏曰:陛下幸奉天、山南时,赦书至山东,宣谕之时,士卒无不感泣」句,因据啽呓集、艺林伐山卷十八改。),谪归门巷锁苍苔(谪归门巷锁苍苔 啽呓集作「谪归门窦锁莓苔」。)
奉天以后谁持笔,不用当时陆九才。
槜李诗系》:宅在府城郡治西南贽曾祖齐望居此有女名法兴诵法华经天花坠地遂舍宅为宝花尼寺明洪武初改为宝花仓嘉靖间总师陆炳佃造恩纶楼后没官佃于民俗呼乳娘庙曹侍郎溶居之构采山亭
乞观贞观政要陆贽奏议奏元符三年 北宋 · 曾肇
 出处:全宋文卷二三八○、《国朝诸臣奏议》卷六
臣窃观近世帝王善为治者莫如唐太宗,人臣善言治者莫如唐陆贽
太宗贞观之治,论者以谓庶几成康,自汉以下莫及焉。
虽聪明英武,出自天资,然其要,乃在于广延贤智,博考古今,容受直言,从谏不倦。
唐史官掇其大者,别为一书,谓之《贞观政要》。
陆贽唐德宗,自为学士宰相,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盖其论议反复条畅,切于事情,周于世用。
而要其归,必本于帝王之道,必稽于六艺之文,虽贾谊、董仲舒不能远过焉。
今其言见于世者,有《奏议》数十篇。
此二书虽一代之文章,实百王之龟鉴。
卷帙不繁,词理明白。
臣愚伏愿陛下退朝之暇,䌷绎经史之馀,取二书置之座右,留神省览,如御珍羞,必有以开广聪明,上当圣意。
发言行事,以此为准,庶于盛德,有补万一。
陆贽 清 · 富呢扬阿
对联 出处:楹联丛话
两庑荐馨香,咸钦名相谟猷,大儒学问;
六桥揽风月,犹似川云宦迹,烟雨家乡。
陆贽吐蕃疾疫退军 北宋 · 孙甫
 出处:全宋文卷五三五、《唐史论断》卷中
论曰:观陆贽吐蕃情状,「不足助国讨贼,适足为患」,此贤者远识也。
中国有事,藉夷狄之力,未有不为大患者。
彼荒远贫苦之俗,习争斗贼杀之事,一日引之中国,彼窥其利,必当动心也。
高祖初起义兵,得突厥数百人为助,遂恃微功,贪求不已,后连岁入寇,为关中患近十年,高祖至欲迁都避之。
肃宗庆绪之乱,藉回纥助兵,虽与将帅同收二都,至许之害生民、取货贿,兹固中国之丑,又岁许赂遗,及以帝女下嫁,仅得一二年无事。
及遣兵助攻相州,诸镇军溃,回纥亦奔,此岂能必胜也?
代宗以朝义未平,复藉回纥兵力,虽得数千人来助,骄横凶悖。
元帅僚属,皆朝廷近臣,多所鞭挞而死。
所过剽劫,尤甚于贼。
仆固怀恩尽力,始能同灭朝义。
代宗恩赏姑息,无所不至。
曾未数年,已入寇畿甸矣。
中国藉夷狄之力,其患如此,非特古事为验,乃唐事实然,德宗熟闻而亲见也。
闻见而不能鉴,又欲藉吐蕃之力,盖当贼泚之乱,车驾播迁,艰危之中,复行误计尔。
吐蕃桀黠,甚于诸戎;
结赞好谋,尤多奸诈。
德宗虽遣使赂遗,促其发兵,已与贼泚交通,为观变之计。
赖天祐唐祚,使遘疾疫而退,不然,陆贽所虑:「进兵畿郊,不却不前,外奉国家,内连凶逆,两受赂遗,且恣剽劫,王师不得伐叛,庶民不得保生,贼虽耗亡,我亦困竭,其势至此,唐祚危矣」。
则中国虽衰,不可假夷狄明矣。
不幸有事,惟推至诚任人,以激忠义。
天下之大,臣民之众,必能尽力于国。
茍藉夷狄之力,未有不为大患也。
戈给谏敬舆过访不值赋此 明末清初 · 阮大铖
七言律诗 押侵韵 出处:咏怀堂诗外集甲部
春城柳絮已阴阴,小圃烦君物外寻。
穷巷烟荒朱雀草,野桥风递碧鸡吟。
花间觅句宫莺和,客至衔杯禁月临。
华省几时封事暇,相迟同响少文琴。
二十六夜,得舍弟书,及知熊敬舆茂才消息。期旦夕有会,并知便,良足快慰也 元 · 范梈
七言绝句 押鱼韵
故人天阙腾新荐,舍弟云溪守敝庐。
未省东归何日见?挑灯细读寄来书。
九日报熊敬舆 元 · 范梈
 押尤韵
羸疾卧江浒,承恩慰高秋。
木落坞渚净,天朗气暄柔。
便了晨光中,授我双蝤蛑。
呼童敬荐之,风味宜南州
忆昔客燕蓟,白云从方舟。
于时见此物,千钱三十头
打黄试新羹,烂醉天市楼。
一日食一百,更为明旦谋。
三日困暴下,传笑诸公侯。
此邦诚罕见,初出(一作市)愈难求。
矧当浮萸日,倾道俗如流。
厚价得两螯,持之比琳球。
物有少为贵,感事重绸缪。
奈何雷同者,政复多优游。
欲折黄金花,报君向沧洲。
此花苦未发,少待岁寒酬。